icon-search

新課綱探究與實作,學齡前這樣準備培養多元思維與觀察力

新課綱探究與實作,學齡前這樣準備培養多元思維與觀察力

新課綱探究與實作,學齡前這樣準備培養多元思維與觀察力

108課綱上路,每所高中正進行課綱新增設的必修課程「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如果只是「望文生義」,相信大部分爸媽一定都一頭霧水,學齡前幼兒家長應如何為升小學的孩子做準備呢?要送孩子去上科學夏令營嗎?還是要去山上採集寫報告嗎?還是要做化學實驗?當然這些都不是,因為這門課並不只是「實驗課」,它既沒有固定教具、課本,也沒有既定流程。

科學探究方法的養成

教育希望養成的是孩子的「科學探究方法」,就是從「觀察→假設→實驗→分析→結論」,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孩子寫出報告,關鍵是第一個「觀察」,這種觀察能力是需要從小養成的,你從小就只會認真念書,不會抬頭看日月星辰,低頭看蟲魚鳥獸,是不可能有探究與實作的。

其實「自然觀察智能」,在1995年已正式被推動多元智能「MI」的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卡德納(Howard Gardner)列入人類智能表現中的第八種智能。所以,自然環境的敏銳觀察能力成為孩子眾多智能表現中重要的一環,也是相當值得被開發的一項潛能。

現代的孩子雖然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有關自然的書本、報導和影片,但是他們接觸自然的機會和時間卻相當稀少。很可能是很多爸媽寧願選擇把孩子的閒暇時間排滿了各種學習或才藝課程,加上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讓孩子缺乏與自然環境相處的機會,和上一代相較,現在孩子的自然經驗,真是太貧乏了。

從觀察與提問開始探究與實作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裡有許多細微、好玩的地方,等待我們去發掘。從事自然寫作家的作家黃一峯分享,很多人以為寫了許多本科普書籍的他,是生態相關科系的科班生,其實他學的是美術設計。然而小時候他的媽媽不曾阻止他進行觀察,即使在觀察過程中會做很多蠢事,例如試著學蚊子倒立在天花板上,再加上他的媽媽對生物知識不足,無法告訴我答案,只能陪他做觀察,雖然沒有解開他的疑惑,但也開啓了他對自然觀察的開端。

然而觀察不代表是要做只懂背誦生物名稱的「百科全書」,不是要比賽誰會背書,黃一峯建議先把名稱的迷思拋棄,而是多多觀察自然生物的美好,像是造型外觀、色彩、行為等都是值得深入欣賞的特點。大自然是一本深奧的書,當你真正深入其中,才會發現自己對大自然的了解完全不夠,唯有帶著一顆開放的心才能觀察並領略大自然的奧妙。



#探究與實作目的 #探究與實作課綱 #自然觀察 #小學生科普文章 #觀察大自然 #108課綱



上一頁 下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